厦门视窗_厦门本地化生活服务平台
厦门视窗主页 > 教育 > 正文 >

孩子"自我"等于"自私"?皆因"泛灵论思维、前因果思维"认知不够

2020-08-12 13:33:57 来源:互联网 阅读:-

朋友君君在前两年晋升成为二宝妈。二宝已经2岁了,这段时间向我吐槽:小儿子"太小气",自己的东西说什么也不愿意分享给他人。昨天带他去朋友家,他带着一个自己喜欢的超人玩具,朋友家小孩想一起玩,可他就是紧紧拽在手里,还一个劲说:"我的、这是我的,超人会生气的,妈妈不给!"无论怎么劝和哄,就是不肯和人家一起玩,小小年纪怎么就这么自私呢?我和他爸在待人接物都特大方。

听完朋友的抱怨,我笑着和她讲,孩子现在是"自我为中心"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我们父母不要轻易认为孩子这是"自私"的行为。并且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他的"泛灵论思维和前因果思维"的认知也会贯穿在"自我中心"的发展中。

法国教育家卢梭说过:"要尊重儿童,不要急于对他做出好或坏的评判。"

孩子"自我"等于"自私"?皆因"泛灵论思维、前因果思维"认知不够

一、"泛灵论思维"的实质,在于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为主

"泛灵论"是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在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特点时提出的一种观点。所谓泛灵论,就是指幼儿会认为无生命的物体具有生命特性而且能够活动,也就是说,他们会把身边的所有事物都视为有生命的、有思想情感的、活的。

1、"自我中心"和"自私自利"的区别

在《透过幼儿心理世界》书中提到,"自我中心"是属于幼儿心理学中的一个术语,即幼儿常常依赖于自己的想法而非事物的客观特点,仅从自己的角度去观察和认识外部世界,认为每个人看到的世界和自己看到的一样。

皮亚杰曾经做过这样的实验,他让两个男孩去给妈妈买生日礼物,7岁的大儿子选了一串珠宝,3岁半的小儿子选择了一辆小汽车,很用心包装好给妈妈。

孩子"自我"等于"自私"?皆因"泛灵论思维、前因果思维"认知不够

实验中的两个小男孩,大儿子已经基本处在"去自我中心化"认知中,会站在妈妈的角度想她喜欢什么;而小儿子行为还处于"自我中心",他不会考虑到妈妈喜欢的东西和自己不一样,这并不是孩子"自私自利"。

而自私自利,严格来说,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 损人
  • 利己
  • 有意为之

“自我中心”是学前期幼儿思维和认知发展的必经阶段,因此皮亚杰说到,"不能把自我中心认为含有自私或自高自大的意思,自我中心,并不是说,儿童的自我有所扩张。"

孩子"自我"等于"自私"?皆因"泛灵论思维、前因果思维"认知不够

2、"泛灵论思维"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

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泛灵论思维大致会经历以下四个阶段:

孩子"自我"等于"自私"?皆因"泛灵论思维、前因果思维"认知不够

幼儿在泛灵论思维四个发展的阶段中,都是围绕自己"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去思考,对于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事物现象的发生还不能很好地区分开来。

上午九点到十点半,正是幼儿园孩子们区域活动时间。小班的孩子在娃娃家玩得不亦乐乎,乐乐正在给泰迪熊当爸爸,琳琳和娜娜正在给芭比娃娃梳辫子,而爸爸是医生的俊俊正在模仿爸爸的行为给喜洋洋看病。并且都是自言自语和她们对话,这时,娜娜对琳琳说:"你慢慢梳,大力的话她会很痛的",俊俊对着喜洋洋说到:"张开嘴巴给我看看,是不是吃了热气东西啦?"这样的场景非常有趣又让孩子体验到情绪的过程。

小班3岁的幼儿,正是"泛灵论思维"发展的第一阶段,会把一切物品人格化。在孩子们的眼中,这些物品都是有思想、有情感的,因此,就有了和它们说悄悄话,给她们梳头等行为。

所以,孩子"泛灵论思维"的不同阶段发展,决定了他们暂时缺乏关于"活的"正确知识,这是3-6岁幼儿泛灵心理产生的根本原因。

孩子"自我"等于"自私"?皆因"泛灵论思维、前因果思维"认知不够

3、"三山实验"的背后藏着幼儿"自我为中心"的出发点

在了解幼儿自我中心的思维特点中,心理学家皮亚杰针对3-6岁的孩子进行了"三山实验"。即是用一个三座山的模型,以及三座山不同的侧面图片,然后把布娃娃放在山的一侧,让参加实验的幼儿选择布娃娃视角可能看到的图片。

孩子"自我"等于"自私"?皆因"泛灵论思维、前因果思维"认知不够

结果发现,孩子们选择的照片,都不是布娃娃面对的景象,而是自己看到的景象照片。从而得出结论:幼儿不仅具有形象性的思维特点,更表明幼儿仅会根据自己看到的而非娃娃角度进行选择的特点。也就是幼儿还不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观察和分析问题。这就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出发点看待事物。

在"三山实验"中,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让我们更清楚认识到孩子的"自我为中心"是和孩子的"认知发展阶段"密切相关联的,也就是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

孩子"自我"等于"自私"?皆因"泛灵论思维、前因果思维"认知不够

一次中班的孩子正在上数学课,图上有一棵树,树上有10只鸟,树下的左边站着一个小朋友,请大家想一想图中小朋友能看到几只鸟?孩子们开始七嘴八舌讲开了,纷纷举手想告诉老师自己的答案,全班孩子回答下来一圈,几乎都是以自己为中心看到的小鸟数量回答的。

孩子"自我"等于"自私"?皆因"泛灵论思维、前因果思维"认知不够

在2-7岁的前运算认知阶段中,儿童还倾向于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待事物和进行思考。皮亚杰将这一思维称为"单向思维"和"自我中心"的思考。即认为别人的思考和运作方式应该与自己的思考完全一致。所以,孩子想当然认为图中小朋友看到的小鸟数量和自己看到的是一样多的。

孩子的自我中心是孩子心理发展的局限性造成的,也证明幼儿前运算思维缺乏逻辑性的表现之一是不具备观点采择能力----从他人角度来看待事物的能力。他根本意识不到别人会和自己有什么不同,因而不能替他人着想、不能理解别人。这种行为是无意识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消失。

孩子"自我"等于"自私"?皆因"泛灵论思维、前因果思维"认知不够

二、"前因果"思维让幼儿对事物的认知以"自我为中心"去思考

在《透视幼儿心理世界》书中提到,"前因果"思维是指幼儿由于知识经验有限,思维以具体形象性为主,难以理解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比较复杂的因果关系,因此会对事物做出各种"前因果"的解释。

皮亚杰认为,幼儿在"前因果"思维中,其中一个方面对因果关系的解释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比如她们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有思想、有意识的。

1、"因果认知"的三个发展阶段

孩子"自我"等于"自私"?皆因"泛灵论思维、前因果思维"认知不够

通过以上儿童三个因果认知的阶段,可以看到,幼儿对因果关系的认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循序渐进的进行。

记得幼儿园做过这样的一个调查,让小班、中班、大班的孩子回答"为什么会出现白天和黑夜"?答案是截然不同的。

孩子"自我"等于"自私"?皆因"泛灵论思维、前因果思维"认知不够

从以上的问题调查可以看到,幼儿回答问题体现了"前因果"思维,但基本都是围绕自己的"自我中心"的"前因果"思维解释。

2、幼儿"因果关系"的认知受知识经验的影响

布洛克和格尔曼等认为,基本原则、刺激信息、知识三者构成了幼儿因果推理的基础。幼儿可以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依据明显的刺激信息来理解、熟悉的因果关系事件。

国外也有心理学家请2岁的孩子观察一个因果关系的事例:风吹蜡烛。用两个有三面护罩的吹风机放在蜡烛两边,然后将其中一个吹风机没有护罩的一面对着蜡烛,开动吹风机后,问孩子,哪一个吹风机吹灭蜡烛。实验结果是2岁的孩子基本能够指出是没有护罩的吹风机吹灭蜡烛。

孩子"自我"等于"自私"?皆因"泛灵论思维、前因果思维"认知不够

这个比较简单的因果关系孩子能够发现事物的变化,但孩子对事物的认识容易受到感知觉经验的影响,难以洞悉事物的内在本质。

大一班的科学区域是小朋友最喜欢去的地方,因为养了有2只乌龟。随着秋天的远去,冬天也慢慢的到来,科学区里面的动植物也随着天气的变化而变化。

有一天,大家吃完了早餐,正是自由进区的时间。小凯走到科学区,大声的喊起来:"不好啦,刘老师快点过来,乌龟不动了!"小凯的声音,立马吸引了全班小朋友走过去,等刘老师过去时,小朋友们已经叽叽喳喳的议论开了,为什么乌龟不动了。有的说是昨天的值日生给乌龟吃多了,撑死了;有的说是不是两只乌龟打架都把自己打伤了……

孩子"自我"等于"自私"?皆因"泛灵论思维、前因果思维"认知不够

刘老师看到小朋友们一副伤心样,请他们坐回自己的位置,告诉小朋友们,乌龟没有事,好得很。但向小朋友们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冬天科学角的乌龟不爱动?有的说乌龟生病了;有的说乌龟没有小伙伴玩,寂寞;有的说乌龟也怕冷;最后超超站起来说:"冬天到了,乌龟要冬眠,这是我爸爸告诉我的。"刘老师表扬了超超,然后就用准备好的资料和小朋友们介绍乌龟的生活习性,从而知道冬天的乌龟不爱动的原因。

孩子"自我"等于"自私"?皆因"泛灵论思维、前因果思维"认知不够

以上的事例中,我们能很清楚的感受到孩子们的"前因果"思维,不能发现事物状态变化的原因,然后处于"因果认知"的第二和第三阶段。超超因为爸爸喜欢养小动物,从而更善于观察和了解到动物的变化。部分小朋友因为受"自我为中心"的前因果思维影响,只能从事物的表面现象猜测结果。

因此,幼儿对因果关系的认知和成人一样,受到自己知识经验的影响,随着知识经验的丰富和深化,幼儿对有因果关系的理解也是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的逐步发展。

孩子"自我"等于"自私"?皆因"泛灵论思维、前因果思维"认知不够

3、"情境性"影响幼儿的自我中心

情境即情况、环境,是由外界、景物、事件和人物关系等因素构造的某种具体的境地。

心理学家博克设计了类似"三山"实验的"农场景观"模型:农场里面有房子、小湖、小船、还有牛和马在草地上。然后让《芝麻街》中的主角格罗弗代替布娃娃,让他开着车绕农场一周,问小朋友:格罗弗看到了什么?结果大部分在"三山"实验中成绩比较差的孩子能回答出格罗弗看到什么。

这一个"农场景观"任务说明,当场景是儿童熟悉的、问题是儿童容易理解的时候,儿童是能够考虑到别人的观点的,也就是"移情能力"会不断增强。从而告诉我们,儿童的自我中心倾向与情境的熟悉度、生活化程度有关。

孩子"自我"等于"自私"?皆因"泛灵论思维、前因果思维"认知不够

在中三班,小朋友正在进行角色扮演的游戏,有老鹰、大灰狼、小白兔、小狗等小动物。班级小舞台上表演的同学很认真,下面的小观众看得兴致也很高。故事的主题是大灰狼想吃小白兔,每到一个小白兔有危险的环节,班主任刘老师会问下面的小观众:"小白兔现在没有地方躲藏了,现在该怎么办?我们帮它想想办法吧….为什么小白兔躲藏的地方很容易被大灰狼发现?….."

通过这样的角色扮演和移情训练,帮助幼儿学习换位思考。在游戏中,让幼儿能短时间扮演多种角色,体验不同角色的内心世界,以此了解因果关系事件,再讨论什么是原因,什么是结果和他人的情感和需求。从而丰富和提高自己的"前因果"思维认知。

在我们的教育和教学中,我们父母和老师善于通过情境性、趣味性、生活性的教育帮助幼儿摆脱自我中心的束缚,从而让"自我"止步于"自私"面前。

孩子"自我"等于"自私"?皆因"泛灵论思维、前因果思维"认知不够

三、巧用多种形式的"体验式游戏",化解孩子的"自我中心"

皮亚杰认为,"合作精神的培养是使幼儿摆脱自我中心的重要前提"。自我中心源于认知上不成熟,它在每个幼儿身上都必然会出现的现象。随着幼儿认知、情感、和社会化的正常发展,自我中心在幼儿7岁前后,就会完成它的历史使命!

1、 巧用"泛灵论",应对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

每当朋友君君带着小宝出去公园玩的时候,也是最头疼的时候,小宝一会儿捡起一片很多小洞洞的树叶,很心疼的对朋友君君说:"妈妈,这片叶子为什么会受伤呢?"一会儿又跑过来问:"妈妈,我看到小草里面有只青蛙,为什么它会呱呱的和我说话呢?可是我听不懂!"

当朋友每次和我说起她小儿子的趣事时,也令我想起自己女儿小时候爱问"为什么"的劲头,同样的,每次带她晚上出去散步,女儿就会边走抬头盯着天上的月亮看,走几步,就会很疑惑的问我:"妈妈,为什么月亮婆婆知道我出来散步呢?我走一步,你看月亮婆婆也走一步,我不走她也不走?"

这时候,就是我发挥幼儿园老师的本色到了,我正儿八经的说:"因为月亮婆婆喜欢你呀,知道你是一位乖宝宝。"

孩子"自我"等于"自私"?皆因"泛灵论思维、前因果思维"认知不够

还可以这样做:

  • 将物拟人化,进行爱心教育和习惯培养。比如幼儿踩踏椅子,我们可以说,"你踩在椅子身上,椅子会痛哦";幼儿不爱护书本,我们可以说,"你把书本的衣服都撕破了,它多伤心"
  • 巧用拟人化的童真语言。比如认识早晨,我们可以这样说"太阳起床了"、"太阳也要上幼儿园了";认识秋天,我们这样说"大树妈妈把树叶推出她的怀抱"…..类似这样的语言。
  • 不忽略科学教育。泛灵论只是幼儿在这一阶段的思维特点,幼儿需要"长大"。因此,父母可以有意识让孩子认识生物与非生物,比如,多带孩子到大自然去观察,感受大自然的生机;去动物园和植物园参观,比较各种动物和植物的差别;家里可以设置一个自然角落,专门给孩子观察它们的生长过程。

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要经过一个对任何问题都"打破砂锅问到底"的阶段,孩子的很多问题会问得爸爸妈妈哑口无言。这时,我们父母不妨用泛灵论思维来回答孩子的问题,以后再慢慢让孩子从科学的角度去探索答案。

孩子"自我"等于"自私"?皆因"泛灵论思维、前因果思维"认知不够

2、 接受孩子的自我中心思维,以尊重为主,引导为辅。

有一次带着女儿到小区散步,很多孩子在小区广场玩,只见一位3岁的小男孩,正在抢一位小姐姐手里的拉线小车,小姐姐不愿意,哇的哭起来,可惜这位妈妈觉得自己女儿比较大,都是平时玩的小伙伴,就对她女儿说到:"不要哭,小弟弟想玩给他玩一玩,待会会给回你的,我们大方一点!"

心理学家认为,在儿童的早期,自我中心是一种规律性、认识性的个人立场。是儿童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特点,是一个心理学概念,并不是指儿童自我意识的膨胀、自私自利。所以,父母要注意以下几点:

  • 尊重孩子分享的"度"。很多父母认为,孩子学会分享就是克服了自我中心的行为,虽然分享、大方、谦让是传统观点中好孩子应该具备的特点,但过度要求年幼的孩子将喜爱的东西和他人分享,虽然能够促进孩子的社会化进程,却可能导致孩子其需求得不到满足,埋下心理隐患。
  • 转移家庭成员的注意焦点,不要一味地围着孩子转。如果父母经常说"我不吃,全都给你吃、都是给你买的"、"宝宝想去哪里玩,我们就去哪里",这样就会加深孩子的"自我为中心"的信念,就不会考虑别人的感受。
  • 将自我中心的认知问题与道德问题区别开来。不能简单地讲幼儿自我中心的行为指责为自私、不道德或性格缺陷,更不能随意训斥或批评孩子。
孩子"自我"等于"自私"?皆因"泛灵论思维、前因果思维"认知不够

3、 尊重孩子的物权观

所谓"物权观",即是帮助孩子懂得珍惜自己的物品,维护自己的权利,同时又懂得尊重别人的物品。培养正确的物权观,有助于孩子形成好的自主、自尊意识,以此更好地适应社会。

记得自己有一次到了大姐家,看到大姐正在劝小女儿,"唉,你给她吧,她那么小,第一次来我家做客,再说了,只是拿你一个娃娃而已,我还给你买了一二十个摆在家里呢,给她吧,听话。"大姐对着5岁的小玲说了以上一段话,小玲眼泪都要流出来了,但她一直是大姐的"乖孩子",很不情愿把她最心爱的粉色芭比娃娃递给了只有3岁的小堂妹,就因为小堂妹吵着哭着要,大姐安慰她说:"没事,就一个娃娃,妈妈回头再给你买一个,没什么的,听话,乖孩子。"

这也是我们父母经常干这样的事情,孩子不给就觉得自己孩子很自私,自己会很没有面子。

孩子"自我"等于"自私"?皆因"泛灵论思维、前因果思维"认知不够

家庭教育专家罗静老师说过:"父母既要保护孩子的'自我'形成,又要不至于养出'自私'的小孩,就要从尊重孩子的物权观,促进孩子物权观的建立做起。"

  • 允许孩子的一些霸道、独占、排他的行为。在孩子2-3岁时候,孩子的意志力快速发展,物权意识也开始萌芽,会突然变得"自私",其实也是"自我中心"高度发展的时候。就会不舍得分享任何东西。
  • 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充分利用榜样的作用。
  • 在日常生活中,要向孩子明确,有哪些东西是他的,而有些东西则不是,所以可以随便支配。
  • 让孩子懂得轮流和学会借用。
孩子"自我"等于"自私"?皆因"泛灵论思维、前因果思维"认知不够

结语:如何在儿童自我中心的阶段中,让孩子顺利成长,这就要我们父母和老师,正确的对待孩子心理认知的成长规律,要正确的理解孩子反映出的内容实质,既不要强求拔苗助长,而是学会接纳和等待,同时又要合情合理来示范和引导。


推荐阅读:时尚传媒网